受父亲影响,从小我就特别喜爱《三国演义》,对里面的人物、典故都非常熟悉,上学时期是当小说来看,但工作以后,尤其是从事人力资源这份工作后,让我对《三国演义》有了新的理解。
众所周知,人才是企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一个企业要想有长久的发展,必须要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就像修长城,人才是基石;建大厦,人才是栋梁;人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一个企业,如何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该企业以后的持续发展程度。
再看三国演义。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与曹操、孙权相比,刘备的最初创业条件最差,完全是白手起家,典型的“三无企业”(一无资金二无市场三无人才),后来在诸葛亮的帮助下以空手套白狼的手法,才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由于刘备的根基差、起步低,且自身的经营能力有限,所以刘备在人才规划时,对人才提出非常高的标准,要求人才都能独挡一面。例如文臣谋士如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个个都是顶尖的人才,武将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在民间流行的“三国英雄排行榜”都是榜上有名。也正是这种人才质量的上乘,才使最为弱小的、根基最薄的蜀汉政权凭借西南弹丸之地能够与魏吴两大集团抗衡。
等诸葛亮掌权后,对人才的标准更高,要求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很少用有能耐却道德不纯的人。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诸葛亮主政后期,先德后才思想的弊端逐渐显现。一是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比如自认才智仅在诸葛之下的廖立长期在清闲职位;李严能文能武,因粮运一事被贬;大将魏延因“脑后天生反骨”不能尽其能而用,终被逼谋反。而仅有理论知识而无实战经验的参军马谡,却于街亭一役,全盘皆输,导致北伐功败垂成。二是培养出来的人才中,多以道德为帅,才能为辅,难出独当一面的大才,如五虎上将后代,关兴、张苞只是有勇仁义之将,诸葛孔明后代更是忠烈而无用。
而吴国和魏国则不同。孙权在人才规划时比刘备要开放和包容,他勇于打破常规,不搞论资排辈,以才智衡量人,而且注重潜力的考察。如他“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任陆逊于“未有远名”时,这需要超凡的勇气。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科学合理的人才规划,才使得麾下人才济济,灿若群星,足可与曹魏分庭抗礼,连曹操都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起兵时员工虽不足四千,但他以其雄才大略纵横乱世,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实现借壳上市,不断进行兼并、重组,逐渐做大做强起来,所以他对人才一直是求贤若渴的。曹操首次提出“唯才是举”的人才规划理念,打破了门第、名望等传统要求的束缚,注重真才实用,不求全责备,把用人所长的人才理念发挥到了极至。比如,在对待庞统的态度上,曹操就比刘备和孙权好得多。庞统是相貌丑陋之人,孙权见了毫不理会,刘备刚开始也因其形象不好而只是给他做了一名小小的县令。而曹操一见到庞统,就敬为上宾。因此,曹魏集团人才济济,猛将如云,其核心智囊团最多达到128人,远非蜀吴可比。
由此可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人才,都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如何吸引最好的人,选择最好的人,培养最好的人和保留最好的人就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非常重要的工作职责,也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实施的主体内容。一个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人才,在于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其自身也获得发展,实现双赢。
人力资源部
2015年9月18日